你一定想不到,我国古代的“战争动员”是这样滴!
网络图片:秦驰道示意图
古人对战争规律总结十分深刻,“战争动员”我国古已有之。
古代战争的“交通动员”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下令修筑了我国最早的“国道”——驰道,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,通往全国各地,极便于兵力输送和后勤补给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建兴九年,亮复出祁山,以木牛运,粮尽退军……十二年春,亮悉大众由斜谷出,以流马运……”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,便是古代“交通动员”的一个生动例子。
网络图片: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
古代战争的“政治动员”
还是在三国时期,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过一篇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(又名《讨曹操檄》),历数曹操罪状,言辞犀利,感情恳切。
网络图片:中国历史三大檄文《讨曹操檄》选段
古人讲究师出有名,战前往往发布檄文、组织誓师,类似今天所说的“政治动员”。
《尚书》所记载的《牧誓》,即武王伐纣誓师之文,以及初唐骆宾王所写的《讨武曌檄》都是著名的檄文。其中出自后一篇的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何托”等名句具有强烈的批判性、鼓动性。
古代军事名家追求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效果,因此非常重视政治动员,记入典籍的政治动员思想也如繁星闪烁。比如,《孙子兵法》提出的:“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。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”《孟子》提出的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《吴子兵法》提出的:“是以有道之主,将用其民,先和而造大事”“凡治国治军,必教之以礼,励之以义,使有耻也”等等,不胜枚举。
古代战争的“兵员动员”
如果说“政治动员”是“战争动员”的“灵魂”,那么“兵员动员”就是“核心”,特别是在“双拳难敌四手”的冷兵器时代。
《史记》记载,牧野之战周武王动员“戎车三百乘,虎贲三千人,甲士四万五千人”,且联合地方诸侯“兵会者车四千乘”,而商纣王“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”。楚汉争霸初期,刘邦的实力远弱于项羽,且屡战屡败,但“(萧)何常兴关中卒,辄补缺”,通过后方源源不断的“兵员动员”,使刘邦得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,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战胜项羽。隋朝实行府兵制,寓兵于民,动员率很高。
网络图片:电影《赤壁》中的战争大场面
古代战争的“经济动员”
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十分深刻,经济是国防命脉的思想也由来已久。
《孙子兵法》关于“凡用兵之法,驰车千驷,革车千乘,带甲十万,千里馈粮。则内外之费,宾客之用,胶漆之材,车甲之奉,日费千金,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”的论述,便是开展“经济动员”的典型写照。
古代战争的“信息动员”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古代战争中,交战双方运用各种方式搜集、刺探对方情报等活动,就是“信息动员”的雏形。
《孙子兵法》在始计篇的一开头就说:“兵者,诡道也!”所谓诡,无非是通过各种手段,把原先真实的信息掩盖起来,甚至是伪装成其他的形态,用各种方式欺骗敌人,使敌人获得错误的信息。
兵法所提到的三十六计,从金蝉脱壳到瞒天过海、从反间计到空城计、从偷梁换柱到假道伐虢,仔细推敲,就会发现,其中绝大多数都在于信息的扰乱化处理。要知道敌军真实兵力,主要是派出探子去探,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三回:“言未毕,北路探子又报,晋兵亦至,已于北门立寨。”斥候作为古代的侦察兵,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。
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古代动员的规模、速度、方式早已不能与现代动员同日而语,现代国防动员已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、各方面,唯有“军民团结如一人”,才能具备“试看天下谁能敌”的胆魄与实力。
(来源:国家人文历史、百度百科、 湖南人防、千龙网等)